Spread the love

最近非常流行這幾句話: 

-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

-你就是不夠愛自己,才會遇到這種渣男

 

於是我們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要去吃美食、要去旅遊、 要度假、 適當的讓自己休息、 適當的照顧自己的身體、適當的做運動, 去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要讚美自己、要不批判自己、要放過自己….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愛自己的行動, 也是一個愛自己非常好的練習。

但是你會不會有一種感覺? 即便我們已經這樣做了,但是內心裏面還是有個自我懷疑的聲音,還是有覺得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的聲音會不知不覺的跑出來。明明,我已經每天在鏡子中不斷地讚美自己,也常常提醒自己去讚美別人,但是內心深處的這個不怎麼愛自己的感覺都一直還在。尤其總是遇到不對的伴侶,通常是一個非常好愛自己程度的指標。

今天跟老朋友碰面,她竟然幫我保留了一本之前我10年前受遠見30專刊專訪的雜誌正本給我。那個時候我34歲,看到那時候的照片, 是不是感覺比現在還老。那個時候我是連鎖飯店的行銷總監,看起來好像很厲害很有自信的樣子。不過其實只有我自己心裡明白,我愛自己的程度,並不是想像中的樣子。那個時候我也剛離婚2, 3年的時間。所以我也花了這10年的時間探索有關 “愛自己”這個主題。

當google或是youtube搜尋愛自己主題的話,會有很多影片跑出來。這些方法都很好,但是在我自己這10年實踐的心得下,我發現,愛自己,也是刻意免強不來的。愛,是一種自然的狀態,愛自己也是。

愛的連結,包括跟自己的愛的連結,是會被我們小時候所經驗的經歷而學習到的一種連結狀態。因為我們60兆個身體細胞會對這種愛的模式連結會有記憶。如果我們小時候父母親與我們的互動就是有很多責罵,批評,那麼我們就很有可能會鍛鍊出時刻批評自己、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細胞記憶。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已經植入了這就是愛的連結。我身邊有很多的女性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無論長大了她多麼的努力做對的事情,好的成就,對人如此的良善,但是終究無法真正地愛自己。

 

生物心理學派伴侶諮商創始人  史丹・塔特金  Stan Tatkin在 <大腦依戀障礙>書中提到:

逃避型依附:童年缺乏家庭的溫暖與正向的情感經驗
深層恐懼:害怕被批評責怪,或被要求無力付出的事物
矛盾型依附:艱辛的童年使他認定對方會拒絕他、離開他
行為特徵:在關係中容易失去自我,費心討好,需索伴侶的關注
深層恐懼:害怕自己成為負擔累贅,而被伴侶拋棄

但是如何修復這個大腦及細胞記憶的走筋,這個部分,我個人是非常偏好希塔療癒的方法,因為我使用希塔療遇一年的效益,可以抵過我過去十年的效益。

我個人的體驗,其實愛自己還有一個進階版的根源,就是需要清理有關於分離的假象,以及跟老天及宇宙的源頭分離的這個假象。不過這個是進階版的主題,以後有機會再來聊。

我今天要為大家做一些即時的療癒以及一些下載。當然,為了要達到真正愛自己的自然狀態,當然建議還是尋求希塔療癒師進行個案的信念挖掘並化解根源信念是必須的喔! 還可以請療癒師為你做回到母胎並送愛重新出生的療癒喔! 

尤其在這個疫情時刻,大家都保持社交距離,與自己相處的時間變多了,加上之前有介紹過病毒本身也有相應共振的情緒頻率,這時候自我價值及愛自己這個頻率在這個時刻是更重要的。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